正结尾的成语大全列表
最后一个字是正的成语
    第四个字是正的成语解释
- 拨乱反正 乱:指乱世;反:通“返”,回复。消除混乱局面,恢复正常秩序。
 - 黜邪崇正 斥退奸邪,崇尚正直。
 - 词言义正 词:言词,语言。义:道理。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
 - 辞严谊正 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同“辞严义正”。
 - 辞严气正 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同“辞严义正”。
 - 大中至正 极为公正,不偏不倚。
 - 党邪陷正 与坏人结伙,陷害好人。
 - 党邪丑正 犹言党邪陷正。与坏人结伙,陷害好人。
 - 恶直丑正 使奸邪者改恶从善。亦指嫉害正直的人。
 - 返邪归正 犹言改邪归正。
 - 改邪归正 邪:不正当、不正派;归:回到。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,不再做坏事。
 - 回邪入正 犹言改邪归正。
 - 矫枉过正 把弯的东西扳正,又歪到了另一边。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。
 - 矫邪归正 矫邪:纠正邪恶、邪念。归正:归于正路。改正错误,走上正道。
 - 谲而不正 谲:欺诈。诡诈而不正派。
 - 匡乱反正 消除混乱局面,恢复正常秩序。
 - 廉明公正 廉明:清廉,不贪污受贿。不贪污受贿,清明公正。
 - 弃邪归正 不再干坏事,走上正路。
 - 强词夺正 指无理强辩,明明没理硬说有理。同“强词夺理”。
 - 去邪归正 指去掉邪恶,归于正道。
 - 辞严意正 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同“辞严义正”。
 - 词严义正 词:言词,语言;严:严谨;义:道理;正:纯正。指言辞严厉,道理纯正。
 - 贤良方正 贤良:才能,德行好;方正:正直。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,唐宋沿用,设贤良方正科。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。
 - 邪不压正 不正当的、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、正派的事物。
 - 心术不正 指人用心不忠厚,不正派。
 - 邪不伐正 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。同“邪不犯正”。
 - 邪不敌正 犹言邪不犯正。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。
 - 邪不犯正 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。亦作“邪不伐正”。
 - 邪不干正 邪恶的压不倒正派刚正的事物。
 - 邪不胜正 犹言邪不犯正。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。
 - 辞严义正 辞:言词,语言。义:道理。言辞严厉,义理正大。
 - 不当不正 不:语助词,没有实际意思。表示端端正正。
 - 革命反正 变革天命,使之恢复正常。借指改朝换代。
 - 挢抂过正 矫枉过正。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。
 - 挢枉过正 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。
 - 芒寒色正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。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。
 - 蒙以养正 指从童年开始,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。
 - 弃邪从正 指抛弃邪行,归向正道。
 - 堂堂正正 堂堂:盛大的样子;正正:整齐的样子。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,现也形容光明正大。也形容身材威武,仪表出众。
 - 革邪反正 革除错误,回到正道上。
 - 端端正正 形式上、结构上或安排上协调相称,正正规规
 - 上梁不正 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,下面的人也跟着干坏事
 - 九品中正 品:等级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选拔官吏的等级制度
 - 舍邪归正 舍:放弃;邪:不正当,不正派;归:回到。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,不再做坏事
 - 方方正正 四四方方,规规矩矩
 
正结尾的成语接龙、出处
第4个是正的成语接龙
    最后一个字是正的成语出处
- 拨乱反正 《公羊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拨乱世,反诸正,莫近诸《春秋》。”
 - 黜邪崇正 太平天国·林一环《贬妖穴为罪恶隶论》:“庶几黜邪崇正,以为遐迩亲疏之永鉴云尔。”
 - 词言义正 宋·张孝祥《明守赵敷文》:“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,而辞严义正,千载之下,见者兴起,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。”
 - 辞严谊正 元·刘壎《隐居通议·诗歌六》:“蕃武忠君爱国,辞严谊正,不暇自恤,枚蹈危机,其失在于疏尔。”
 - 辞严气正 《宋史·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》:“建中雅量却敌,辞严气正,尤为厅伟。”
 - 大中至正 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上卷:“不知先生居夷三载,处困养静,精一之功,固已超入圣城,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。”
 - 党邪陷正 《旧唐书·宋璟传》:“璟谓曰:‘名义至重,神道难欺,必不可党邪陷正,以求苟免!’”
 - 党邪丑正 《明史·路振飞传》:“崇祯四年征授御史,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险,党邪丑正,祈立斥以清揆路。”
 - 恶直丑正 汉·蔡邕《太尉汝南李公碑》:“迁徐州刺吏,百司震肃,饕餮风靡,恶直丑正。”